来源: 农民日报电子报 2023-07-10 15:10:37
近年来,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县主导产业,初步形成了集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国际国内贸易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。
近日,记者来到卢氏县杜关、东明等乡镇,实地探访当地香菇生产情况。
一大早,记者赶往杜关镇民湾村,沿着杜荆河逆流而上,白色浓雾把山顶裹得严严实实,溪流清澈、山林青翠、山路静寂。
刚到民湾村村头,写有“创建中国绿色食品原料(香菇)基地”的牌子映入眼帘。“基地有218个香菇大棚,上架273.18万个香菇棒。”基地副主任王飞飞介绍,“技术管理人员有30多人,还有采菇女工200多人。香菇出得太好,需要加班加点,所有人员全部免费就餐;基地的长期采菇女工,我们管吃管住。但人手还是不够,每天还需发班车到文峪等周边乡镇接人来采摘香菇。”
记者随机走进A区44号香菇大棚,大棚里充满欢声笑语。工人孙雪梅和王兰兰正在采菇,两人年龄相仿,都住在杜关镇街上,丈夫也都买了货车跑运输,一年收入十来万元。“现在都想着发家致富,咱也不能落后,我和兰兰家里的孩子都上小学、初中了,这三四年,我们天天来这干采菇工,一个月能挣个两三千元。晚上要是再加个班,收入3000多元没问题。”孙雪梅说,“你看这香菇长得多好,菌棒满身都是,一个棒都有100多个香菇,说是采摘,其实是‘捋香菇’。”
“可不是,就像捋洋槐花。”王兰兰笑着说,“街坊邻居都在这儿干,平日可热闹了。”
“基地香菇品种分别是‘德海6号、10号、1号’,十分高产,菇农自己起的名字叫‘超产6号、10号、1号’,香菇长得很快,这个基地一天产量都在2万公斤左右。”王飞飞说。
记者又来到C区3号棚,大棚面积占到一两亩左右,上架香菇菌棒5.48万个。4个女工正在比赛,棚内共有56架香菇,每架980棒,她们每人一架,比谁采摘得快又好。
临近午饭时间,基地冷库旁,一辆冷链物流车正在转运香菇,10多个人在卸车。见记者拍照,一个员工打趣说:“给李国辉拍上,李国辉是领导,他在带头干。”李国辉是基地所在的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技术部主任。
李国辉介绍,今年以来,香菇丰产高产,全公司的15个乡镇31个基地,分5片搞起生产竞赛,比产量多、比质量高、比周期短、比费用低。他联系的9个生产基地和去年相比,增产都接近50%。“每月每超产1万公斤就奖励100元,我们激励提高产量,增加效益。”李国辉说,“产量高,菇农、工人收入都高,越干越高兴,越干越有劲。”
下午,记者来到东明镇后河村香菇生产基地,这个基地在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生产竞赛中前一天的日排名是第5名。该基地上架香菇菌棒91.4万个,香菇单产排名靠前。基地主任李向阳说:“关键是严格落实技术措施,我们加班喷水,严格调控温度、湿度,及时上架、注水,加快生产周期。下周,我们基地还要有产量高峰,排名还要提升。”
在三淅高速卢氏站下高速后,通往沙河乡公路边上一个大型香菇生产基地,100多个香菇大棚临河排开。记者临时停车走进一个大棚,今年31岁的常亚伟正在给菌棒注水。橡胶水管接有7个注水铁管喷头,每架香菇刚好有7层,7个注水铁管依次插进香菇菌棒,拔掉、插入……循环往复,身着防水衣的常亚伟干起来十分熟练。
“一个棚有1万个菌棒,注水一个棒工资5分钱,我一天注水一个棚。一个月干上20多天,一天500元。”说话间,常亚伟把注过水的菌棒上称称重。“出过菇的菌棒在1.9斤到2斤,注水后,菌棒要达到2.8斤到3.2斤,注的水要长成香菇呢!”常亚伟笑着说。
当记者夸他工资高时,常亚伟说,卢氏县到处是香菇棚,有8万多座,只要想干,到处都能挣钱,女的能干采菇,男的能去生产菌棒、当搬运工,工资都还不低。如今,常亚伟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子。
当天晚上,记者电话采访了卢氏县香菇产业链“链主”企业林海兴华公司董事长叶传林。叶传林说,卢氏香菇近几年来实现四季出菇、天天上市,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,产量越来越大,月月都是生产旺季,天天都是丰收季,让菇农幸福劳动、美好生活正是企业追求的目标。
目前,卢氏县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,形成“按季生产、干鲜交替、全年有菇、四季上市”的发展模式。全县出菇示范基地75个,食用菌专业村135个,标准化四季出菇大棚5000余座,从事食用菌生产3.5万户11.8万人。去年,全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3.3亿袋。在卢氏县,小小香菇撑起了农民增收的“致富伞”。
张海军 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